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目的:通过对抗生素所致伪膜性肠炎研究,总结临床经验教训,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1998年至2005年62例临床使用抗生素引起伪膜性肠炎的患者从年龄、性别、合并疾病、抗生素的使用种类、时间,发病时间、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回顾性总结及分析。结果:伪膜性肠炎多发于合并有长期慢性疾病、年龄大、体质差、手术打击后及抗生素应用不规范的老年患者。结论:抗生素应用不合理是引起伪膜性肠炎的主要原因,对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的老年患者出现腹胀、腹泻现象时,首先应考虑有无伪膜性肠炎。  相似文献   
3.
西安市临床输血管理有关问题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临床输血是医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治疗手段,同时临床输血工作存在诸多风险,由于输血引发的传染病和衍生的社会问题,使输血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为规范临床输血,保证输血安全,西安市临床检验中心在西安市卫生局的领导下,于2001年至2004年组织专家,依据国家卫生部下发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对西安市辖区内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临床输血工作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现将临床输血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归纳、总结、分析、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早产儿缺铁性贫血(IDA)的发生现况,探讨6月龄早产儿IDA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9月出生于西安市人民医院并在儿童保健中心建立高危儿随访档案的230例早产儿(高危早产儿113例,低危早产儿117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随机抽取同期常规体检的107例足月儿作为对照组,分析三组儿童生后42天和6月龄发生IDA、小细胞低色素、铁蛋白(SF)缺乏的现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6月龄早产儿IDA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早产儿生后42天、6月龄时IDA、小细胞低色素、SF缺乏率均高于足月儿,且高危早产儿均高于低危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介于4.088~19.221之间,P<0.05);高危及低危早产儿组中,6月龄的IDA发生率均高于生后42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995、7.16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人工喂养是早产儿6月龄时发生IDA的保护因素(OR值介于0.218~0.609之间,P<0.05),住院天数、母乳喂养、新生儿感染、母孕期贫血是早产儿6月龄时发生IDA的危险因素(OR值介于1.255~4.831之间,P<0.05).结论 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尤其是高危早产儿,更容易发生IDA.加强孕期保健、增大胎龄、减少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缩短住院天数,能有效减少早产儿ID A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分层应变技术分析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患者左心室收缩期心内膜下、中层及心外膜下心肌纵向峰值应变(LPS),以评估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患者的心肌功能。 [方法]收集2型糖尿病(T2DM)患者40例,分为T2DM组20例、T2DM微血管病变组20例,选择健康志愿者20例设为对照组,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采集并储存二维动态图像,导入脱机分析软件QLab13.0中,描记得到左心室收缩期整体纵向应变(GLS);通过分层应变描记左心室三层心肌,得到心内膜心肌纵向峰值应变(LPSendo)、中层心肌纵向峰值应变(LPSmid)以及心外膜下心肌纵向峰值应变(LPSepi),之后通过LPSendo-LPSepi得到左心室跨壁应变压差(ΔLS)。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2DM微血管病变组GLS减低2.15%(P<0.05),而T2DM组GLS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T2DM组相比,T2DM微血管病变组GLS减低1.79%(P<0.05)。与对照组相比,T2DM组LPSendo减低3.09%(P<0.05),而LPSmid、LPSepi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T2DM微血管病变组LPSendo、LPSmid、LPSepi分别减低4.20%、3.38%及3.16%(P<0.05);与T2DM组相比,T2DM微血管病变组LPSendo、LPSmid、LPSepi分别减低1.11%、2.68%、3.19%(P<0.05)。与对照组相比,T2DM组ΔLS减低2.59%(P<0.05),而T2DM微血管病变组ΔLS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T2DM微血管病变组相比,T2DM组ΔLS减低1.89%(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GLS、LPSendo、LPSmid及LPSepi与糖尿病病程均呈负相关(r=-0.491、-0.546、-0.578和-0.592,均P<0.001),ΔLS与糖尿病病程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r=0.305,P>0.05)。 [结论]应用分层应变技术可以敏感地发现糖尿病患者心内膜心肌损害及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患者不同层次心肌的损害,有助于病情的分析与判断。  相似文献   
6.
近年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他汀类药物是治疗高脂血症及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基石。已有大量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通过降脂作用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而且还通过抗炎、改善内皮功能、抗血小板活性、稳定斑块等作用使患者获益,即他汀类药物有多效性。现就具有代表性的阿托伐他汀,对他汀类药物多效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王翃  朱红  王静 《吉林医学》2013,(29):6181-6182
目的:调查恶性肿瘤患者配偶的心理健康水平对患者心理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建立心理干预模式,为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将恶性肿瘤患者及配偶共225例按单数为干预组和双数为对照组的方法进行分组,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结果:两组SF-36各维度得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恶性肿瘤患者及配偶的心理健康水平,恶性肿瘤的临床护理工作应重视患者及配偶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3种双膦酸盐预防中国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骨折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常用文献数据库中使用阿仑膦酸、利塞膦酸、唑来膦酸预防中国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资料后进行Meta分析,并建立决策树模型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用钙剂/维生素D3方案相比,联用双膦酸盐能显著减少中国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椎体骨折[RR 0.50,95%CI(0.33,0.74)]和非椎体骨折[RR 0.36,95%CI(0.20,0.65)]的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组分析显示,唑来膦酸能显著减少中国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椎体骨折[RR 0.44,95% CI(0.25,0.77)]风险,阿仑膦酸和利塞膦酸亦表现出减少绝经后骨质疏松非椎体骨折的风险的优势[RR 0.16,95% CI(0.04,0.72)和RR 0.28,95% CI(0.10,0.80)]。安全性方面,加用双膦酸盐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成本-效果分析显示,联用双膦酸盐较单用钙剂和维生素D3方案经济性更优,阿仑膦酸联合钙剂/维生素D3方案为经济性最优方案。结论:联用双膦酸盐(尤其是阿仑膦酸)较单用钙剂/维生素D3方案能显著地减少中国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骨折的风险,安全性较好,经济性更优。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对于肱骨骨折主要以顺行旋入式髓内钉和传统带锁髓内钉治疗为主,但是该方法容易引起患者肩袖损伤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逆行髓内钉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目的:分析改进型逆行旋入钉的生物力学测试结果,为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提供依据。 方法:①根据人体肱骨解剖特点,对肱骨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②选取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骨外科2013年12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80例肱骨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方法将患者分为改进后旋入钉组和原型钉组,各40例,分别植入改进型钉和原型钉。 结果和结论:①改进后旋入钉抗轴向压缩、抗拉伸、抗扭转、抗弯曲性能显著优于原型钉(P < 0.05)。②改进后旋入钉组患者临床疗效优良率显著高于原型钉组。两组患者植入后均未出现感染,金属断裂和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提示和传统旋入钉相比,改进型逆行旋入钉优势较多,生物力学设计更合理,且操作也更加简单,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适合临床应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背景:5-氟尿嘧啶在胃癌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长期服用容易出现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聚乳酸及共聚物载药微粒材料生物相容性较高,分解物不会在机体内发生聚集。目的:探讨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对胃癌细胞株的体外杀伤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0只小鼠进行实验,利用超声乳化方法制备5-氟尿嘧啶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并采用噻唑蓝比色法配制1×10-7,1×10-6,1×10-5,1×10-4 mol/L的5-氟尿嘧啶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检测其对小鼠胃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并且计算出药物的抑制率浓度以及对胃癌细胞的生长抑制能力等以及凋亡的诱导作用。结果与结论:透射电镜下观察5-氟尿嘧啶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形态完好,分布相对均匀,不出现粘连等现象,用药24 h药物浓度可达到50%,72 h后能够达到62.9%;不同浓度下单一5-氟尿嘧啶和5-氟尿嘧啶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和小鼠胃癌细胞联合培养48 h后,细胞的活性随着药物浓度的提高出现下降趋势,并且5-氟尿嘧啶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细胞抑制能力显著高于5-氟尿嘧啶(P < 0.05);5-氟尿嘧啶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的IC50显著低于5-氟尿嘧啶(P < 0.05)。结果证实聚乳酸纳米微粒具有优良的药物载体作用,载药量较大,在机体内提高药物浓度,并且不降低5-氟尿嘧啶成分的生物学活性,可为胃癌治疗提供新思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